本文目录导读:
吗啡:镇痛与成瘾的双重面孔
在医学领域,有一种药物因其强大的镇痛效果而备受瞩目,但同时也因其高度的成瘾性而备受争议,它就是吗啡,吗啡,作为阿片受体激动剂,自1806年被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来以来,便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医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吗啡的化学特性与发现
吗啡的IUPAC名称为7,8-Didehydro-4,5-epoxy-17-methyl-morphinan-3,6-diol,分子式为C17H19NO3,分子量为285.3,泽尔蒂纳在1805至1816年之间,通过浸泡鸦片在热水和氨水中,成功分离出了吗啡晶体,他最初并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具体作用,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,他发现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效果,并且其效力几乎是鸦片的十倍,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,但同时也埋下了成瘾性的隐患。
吗啡的药理作用
吗啡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、镇痛作用:吗啡可以模拟内源性脑啡肽的抗痛作用,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,从而产生有效的镇痛效果,无论是输尿管结石、胆结石、痛经还是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疼痛,吗啡都能展现出良好的镇痛效果。
2、镇静作用: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,吗啡还能产生明显的镇静效果,使患者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,甚至产生欣快感。
3、镇咳作用:吗啡对咳嗽中枢具有抑制作用,具有镇咳作用,但由于其成瘾性,一般不用于临床镇咳。
4、影响平滑肌:吗啡可舒张消化道平滑肌,并且会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高。
5、扩张血管:吗啡可释放内源性组胺,使外周血管扩张,血压降低。
吗啡的这些药理作用并非没有代价,其最大的缺点便是易成瘾性,长期吸食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吗啡产生严重的依赖性,造成严重的毒物癖,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。
吗啡的用药不良反应
吗啡的用药不良反应多种多样,涉及多个系统:
1、心血管系统:吗啡可使外周血管扩张,产生直立性低血压,鞘内和硬膜外给药可致血压下降。
2、呼吸系统:吗啡直接抑制呼吸中枢、抑制咳嗽反射,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停止,偶有支气管痉挛和喉头水肿的情况发生。
3、肠道:恶心、呕吐、便秘、腹部不适、腹痛、胆绞痛等症状较为常见。
4、泌尿系统:少尿、尿频、尿急、排尿困难、尿潴留等症状也可能出现。
5、精神神经系统:一过性黑朦、嗜睡、注意力分散、思维力减弱、淡漠、抑郁、烦躁不安、惊恐、畏惧、视力减退、视物模糊或复视、妄想、幻觉等症状较为常见。
6、内分泌系统:长期用药可致男性第二性征退化,女性闭经、泌乳抑制。
7、眼部:瞳孔缩小如针尖状。
8、皮肤:荨麻疹、瘙痒和皮肤水肿等症状也可能出现。
对于本药有依赖或成瘾者,突然停用或给予阿片受体拮抗药可出现戒断综合征,表现为流泪、流涕、出汗、瞳孔散大、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、体温升高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、精神兴奋性增高等症状。
吗啡类药物的种类与应用
吗啡类药物主要包括盐酸吗啡片、盐酸哌替啶片、复方樟脑酊、磷酸可待因片、盐酸美沙酮片等,这些药物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,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。
1、盐酸吗啡片:适用于使用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,如严重创伤、战伤、烧伤、晚期癌症等引起的疼痛。
2、盐酸哌替啶片:适用于缓解各种剧痛,如创伤性疼痛、手术后疼痛、内脏绞痛等。
3、复方樟脑酊:主要用于缓解干咳、腹泻症状。
4、磷酸可待因片:属于中枢性镇咳、镇痛药物,一般用于手术治疗前使用,还能缓解干咳、疼痛等症状。
5、盐酸美沙酮片:具有镇痛作用,可用于缓解剧烈疼痛,还可用于阿片类药物的戒断治疗、癌症患者的镇痛治疗。
吗啡作为一种强大的镇痛药物,在医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其高度的成瘾性也使其在使用上需要格外谨慎,在使用吗啡类药物时,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,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药物,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,社会也应加强对吗啡类药物的监管和管理,防止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