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奉为圭臬:成语的深意与用法
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,成语作为独特的语言现象,以其言简意赅、形象生动的特点,成为我们日常交流、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“奉为圭臬”这一成语,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更在历史的演变中,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用法和意义,本文将详细探讨“奉为圭臬”的读音、出处、含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。
奉为圭臬的读音与出处
“奉为圭臬”的读音为“fèng wéi guī niè”,圭”读作“guī”,“臬”读作“niè”,这一成语出自清代学者钱大昕的《六书音韵表序》,钱大昕,字晓徵,号辛楣、竹汀,晚号潜研老人,江苏嘉定人(今属上海),是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,一生汲汲于学术,在经学、史学、音韵学、训诂学、金石学、诗文创作等方面无不成就卓著,被公推为“一代儒宗”。
在《六书音韵表序》中,钱大昕写道:“此书出,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,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,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这本书的出版,将使海内的学者都将它奉为准则,并依据书中的文字音声来探求训诂古义,这对于古义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,而不仅仅是保存了古音布局。
奉为圭臬的含义
“奉为圭臬”的字面意思是将某物或某人奉为圭和臬,圭”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,上圆下方,象征着权力和地位;“臬”则是古代测日影的标杆,代表着标准和法度。“奉为圭臬”就是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成自己的准则或标准。
“奉为圭臬”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对某人或某物的极度尊崇和信奉,将其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;二是对某种思想、理论或方法的深信不疑,将其作为自己思考和行动的依据,这种尊崇和信奉并不是盲目的,而是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深刻理解和认同。
奉为圭臬的用例
1、孔子以道德服人之说,影响最为深远,历代学者多奉为圭臬。
在这个例子中,“奉为圭臬”的对象是孔子的道德学说,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,其道德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历代学者都将孔子的道德学说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标准,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。
2、有的干部把上级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,结果工作还是没有做好。
在这个例子中,“奉为圭臬”的对象是上级的指示或命令,这种对上级指示的过度尊崇和信奉,并没有带来工作的成功,这说明,在尊崇和信奉某人或某物时,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能盲目跟从或依赖。
3、为了孩子今后能活得轻松,“富养孩子”的理论被无数家长奉为圭臬。
在这个例子中,“奉为圭臬”的对象是“富养孩子”的理论,这种理论主张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和保障,以期望孩子在未来能够过上轻松的生活,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和适用,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,在尊崇和信奉某种理论或方法时,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。
奉为圭臬的误用与辨析
在现代社会中,“奉为圭臬”这一成语有时会被误用或误解,有些人可能会将“奉为圭臬”与“奉若神明”或“奉为楷模”等成语混淆使用,虽然这些成语都含有尊崇和信奉的意思,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用法却有所不同。
“奉若神明”强调的是对某人或某物的极度崇拜和敬仰,将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;而“奉为楷模”则是指将某人或某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典范,相比之下,“奉为圭臬”更侧重于将某人或某物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标准,强调其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和指导作用。
“奉为圭臬”也常被误用来表示将某人奉为某领域的创始人或先行者,这种用法并不准确,因为“奉为圭臬”强调的是对某人或某物的尊崇和信奉,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标准;而创始人或先行者则是指在某个领域或
发表评论